VCD、DVD、EVD启示录

    纵观中国数字光盘技术的发展史,那些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失败仿佛像一首悲怆的歌,张扬中蕴涵着压抑,欢愉中又掺杂着几许悲凉。当历史长河流向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21世纪,中国的发明创造者们,还能像我们的老祖宗那样毫不吝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的知识成果,白白地奉献给世界吗?

  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生产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从第一台VCD机的诞生开始,到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EVD的诞生,已经走过了近10年的历程,这期间几经风雨,几番周折。当前,在东芝、松下、JVC、三菱电器、日立、时代华纳6家公司组成的6C联盟向中国100多家企业就生产DVD专利付费问题发难之时,特别是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EVD横空出世的时候,让我们再一次重新审视曾经走过的路,千秋功罪,做何评说﹖

VCD:昨日黄花 今日犹香

  在中国提起VCD,不能不提起曾经辉煌一时的安徽万燕公司,更不能不提起他的创始人姜万勐。在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也见到了那台至今仍牵动着世人目光的VCD机,它静静地坐在凝聚着主人无数心血的科技成果展览室里,一张用打印纸制成的小纸板上赫然写着它的名字——世界上第一台VCD机。

  1992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美国C-CUBE公司展出的一项不起眼的MPEG(图像解压缩)技术引起了时为安徽现代集团总经理姜万勐的兴趣,他凭直觉立刻想到,用这一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此后,姜万勐先后出资57万美元,于1993年9月,将MPEG技术成功地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研制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VCD。同年12月,他又与美籍华人孙燕生共同投资1700万美元成立了万燕公司,各取了姜万勐、孙燕生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公司名称。

  面对记者的采访,姜万勐显得异常平静,对于过去的事情,他仿佛不愿意再提。

  在1993年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VCD可行性报告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这是本世纪末消费类电子领域里,中国可能领先的惟一机会。为此,姜万勐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得到了一系列的数字:1993年中国市场上组合音响的销售量是142万台,录像机的销售量是170余万台,LD影碟机100万台,CD激光唱机是160余万台。当时的LD光盘是四五百元一张,而VCD机的光盘价格却只有它的10%左右,因此可以预测,VCD机每年的销售量将会达到200万台左右。

  中国的老百姓到了1994年底才逐渐认识VCD。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机。不仅如此,姜万勐还要开发碟片,总不能让老百姓买了枪而没子弹。为此,他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了版权,推出了97种卡拉OK碟片。在最初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燕”倾其所有,开创了一个市场,确立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并形成了一整套成型的技术,独霸于VCD天下。

  可以说,万燕的初创是成功的,也是辉煌的。但是,万燕也给自己酿下一杯苦酒。令姜万勐感到伤心的是,万燕推出的第一批1000台VCD机,几乎都被国内外各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

  有人认为,姜万勐所犯的****的错误是不懂专利保护,在记者向他问及此事的时候,他的回答相当坦率:“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认为申请不申请专利似乎意义不大,关键是要让产品尽快占领市场。”

  也许正是这一念之差,使姜万勐失去了一次极好的统领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中国在这一产业的发展中失去了本应占有主动权的半壁江山。当事隔多年后的今天,记者问他是否对此感到后悔时,他只是淡淡地一笑,这笑中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愧疚,更带着他永久的遗憾。

  姜万勐创办万燕树起了中国VCD机的旗帜,他也应该为此得到国人的赞许。但从万燕最终的结局上看,万燕的兴衰多少又有些悲怆。如果说,当姜万勐开发出第一台VCD机时就立刻申请了专利;如果说,当时国家投资2.4亿元,将安徽作为中国VCD机的生产开发基地的计划成为现实;如果说……中国,乃至世界的VCD机发展史,也许应该是另外一种写法——一部由中国人唱响主旋律的史诗!

  由此,有人把姜万勐比作中国数字光盘技术开发道路上的“革命先烈”。

DVD:群雄争霸 渔人得利

  以万燕公司推出第一台VCD为起点,中国VCD行业的发展堪称一个产业神话。4年间销量从2万台发展为1000多万台。

  一轮又一轮的降价战,虽然挤跨了一批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差的企业,但也使整个行业的元气大伤。

  当中国的企业家们为了更多地占领市场而征战犹酣的时候,1996年8月,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台DVD机。这款被誉为“世纪玫瑰”的DVD影碟机与传统VCD机相比,其画面清晰度及音质等方面都有着更为卓越的性能。聪明的日本人,很快制定了相应的国际标准,并及时申请了多项专利。据记者调查,日本及欧洲许多同类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就开始大量申请专利,并积极制定各项相应的技术标准,逐渐构筑自我保护的技术壁垒。相比之下,自中国诞生第一台VCD机以来,在中国专利局申请专利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这的确令人深思。

  从1996年~2001年,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DVD生产大国。据悉,2001年全球的DVD产量是2600万台,其中中国的产量就占1000多万台。中国成为世界上****的DVD设备生产国,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的DVD市场。

  中国人常说“树大招风”,看来,这一古训在6C向中国DVD生产企业索要专利费的事件中再一次得到了验证。早在1999年6月,6C联盟就面向全球发表了关于“DVD专利联合许可”的联合声明:6C 拥有DVD核心技术的专利权,世界上所有从事生产DVD专利产品的厂商,必须向6C购买专利许可才能从事生产,且允许生产厂家一次性取得6C专利许可证书。

  2000年11月,6C又在北京宣布了他们的“DVD专利许可激励计划”。计划称:凡于2000年9月1日起8个月内执行专利许可的企业,都可以享受25%的优惠价格;而在此以后执行专利协议的企业,除付专利费用外,还要交纳每月2%的利息。

  2002年6C提出一揽子要求,每出厂1台DVD就应向专利权人付4.5美元,并规定期限为3月1日。2002年4月1日,中国电子音像工业协会代表中国DVD企业与6C就DVD专利许可使用费问题达成初步谅解。6C向中国DVD厂家发难,其实质是要利用专利这个杀手锏把中国DVD产品赶出国际市场。

  在整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一直处于盲目状态,一开始不分青红皂白,把别人的技术拿来就用,而一旦遭到专利权人的指责就乱了阵脚,无所适从。中国DVD企业除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之外,没有核心技术优势,没有知识产权,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且技术门槛日渐提高,国产DVD不再像以往的VCD、超级VCD那样风光无限,反倒是飞利浦等洋品牌在市场上渐露峥嵘。不掌握核心技术,成了DVD生产企业的致命伤。

  回首中国DVD市场的发展历程,最令人感慨的还应是在价格战中得来的伤痛。20世纪末,受价格制约又被价格挑起的DVD照着VCD的方子抓了一把药,却没见多大的成效。是何原因?有专家说,中国VCD只有组装的手艺而没有过硬的核心技术的顽症,DVD也有,VCD没能治愈,DVD也就好不了。

  金正公司的总经理杨贵明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DVD市场竞争不会是一场国内运动会,而是一场真正的世界锦标赛。国内DVD产业要争得立足之地,必须适应国际的游戏规则,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并逐渐形成由我们创立的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

  可以说,早在VCD时代,中国企业一直关注着系统软件的设计,而到了DVD时代,系统设计集成控制软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中国DVD行业所谓“四大家族”金正、步步高、新科、厦新等无不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发。作为目前视盘机的顶级产品DVD,一直在经历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虽然创新不断,但始终不见突破性技术,更无从谈起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显然,难以形成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大多数生产企业发展的桎梏。这次由6C索要专利费引发的风波,为中国DVD行业和生产企业再一次敲响了警钟,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人说,中国每年的新增人口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要让每年出生的新人过上好日子,就相当于每年要新建一个发达的澳大利亚。更不用说,让十几亿刚跨过温饱线的人民去奢想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所想的问题。这简直是一种梦想。其实,这绝不是梦想,而是一种理想。这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几十年后也许就会成为我们儿孙后代的现实。

EVD: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

  1999年底,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牵头,上广电、新科、康佳、厦新、先科、万利达、金正、步步高等国内生产DVD光盘的知名企业,以及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原隶属于信息产业部的电子科学研究院,共同组建了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有人说,这是一艘中国光盘企业的航空母舰。也有人说,这是中国为了打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但无论怎么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公司成功地推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技术”—— EVD。为此,国内媒体纷纷为之欢呼雀跃,甚至写到:“今天是中国DVD生产企业扬眉吐气的日子。”情况到底如何?

  带着对EVD的种种畅想,记者走访了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上广电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士。

  面对记者的采访,阜国公司副总经理徐翔显得格外轻松和自信。他说:“EVD与DVD****的不同在于,一是EVD的技术水平高;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所谓技术水平高是指EVD的高清晰度及其多功能性。而自主知识产权则是多少年来,许多VCD、DVD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很少提及的。

  承担EVD机样机开发任务的上广电集团副总工程师张一均对记者说:“光盘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和大众密切相关的产业,要有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可以说,EVD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是利用现有技术,把它****限度地利用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运用了我们自己的技术,所以这个光盘能够在中国首先有个起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起步,使之能够成为一个国际公认的标准。当然,这还需要国际上其他光盘企业的支持。”

  据了解,目前,EVD技术已经通过了由信息产业部组织的科学技术鉴定。其系统技术规范也及时得到了国际电工组织IEC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技术委员会的受理,进一步的技术验证和完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痛定思痛,以史为鉴。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的人们高兴地告诉记者,截止到目前,针对EVD的研发,阜国公司已申请专利22项。该公司相信,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在此商业机会中,关键技术及相应的知识产权的拥有者,较诸被授权使用这些技术生产最终产品的制造商而言,有着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的主动权。尤其是这一拥有者如果能够通过政府授权或其他方式成为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其竞争对手,将面对难以逾越的壁垒。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原有的关税壁垒与行政壁垒逐步消解的21世纪,知识产权和技术壁垒对占领与保护市场的作用正不断凸显出来,已经成为非关税壁垒的重要形式。当然,一项技术不会是永远不可攻破的壁垒。EVD的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冲破外国的技术壁垒,同时还要记住姜万勐那淡淡的一笑和6C那一步一步的紧逼,才有可能在风云变换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闲庭信步,从容自若。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首中国数字光盘技术发展的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受到,10年前我们的先行者们,或对知识产权不甚了解,或对专利保护漠然置之,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念之差,使我们不仅仅丢掉了几项专利和一个偌大的市场,重要的是丢掉了统领世界市场的地位。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1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展望未来,我们欣慰地看到那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企业正在不断觉醒,同时更加感悟那些曾经饱尝艰辛,敢为天下先的勇士们为后人提供借鉴的价值。我们要为那些已经进入,或是正在向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大门奔跑的企业欢呼!




宁波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版权所有 2006 all right reserved
Ningbo Channel Patent & Trademark Attorneys Office, 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