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报专利又没钱,想捐献却没政策,中国民间发明家面临尴尬境地

    个人有了发明,申报专利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如果个人无力申请,是不是只能忍痛割爱呢?个人发明者王庆生便遭遇了这么一个难题。
    河南省汝南县人王庆生,在多年的汽修工作中发现许多机车和其零部件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不但能使机车效率提高,也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他卖掉了自己的汽修厂,在家专心搞发明。在搞出第一批发明后,1996年王庆生揣着数十项发明图纸来到原国家专利局。

    虽然通过资料检索得知自己的发明“技术先进,性能优于现有产品”,但他无力支付申报专利所需的费用,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发明捐给国家,谁知他却被告知:国家目前尚没有接收民间发明人为国家捐献发明的政策和办法。

    王庆生后来又联系过一些企业,还是没有结果。曾经接触过王庆生的湖北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发明,一没有国家专利,二没有行业鉴定认证,而且只是图纸没有成品,如果让企业为这个去投资不太现实,最好是能有个证书。为一个没有任何权威认定,而且是非专业人员搞的发明去投资,风险确实大了点。

    王庆生又转而寻求地方政府的帮助。汝南县科委也曾向上级作过报告:“该同志愿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进行发明创造的精神是可嘉的,但鉴于汝南县科委财政困难,没有能力帮助其解决巨额费用的困难,请上级斟酌解决。” 

    想报专利又没钱,想捐献却没政策,扔掉实在可惜,其它路子又走不通,王庆生直到现在还是没办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民间有不少和王庆生有共同遭遇的发明者,他们苦于资金、苦于政策,许多发明都胎死腹中,或者耽误了市场时机。还有一些人因缺乏信息而花费了大量金钱、时间做无用功,有的个人发明因个人无力推广,连每年的专利维护费都交不起。

    河南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李跃南认为,民间发明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切合生产实际,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好。但民间发明捐献无门的情况,不但挫伤了个人的积极性,也是国家的损失。在国外,就有中小企业协会、工程师协会等其它一些中介组织专门为民间个人提供信息、技术和资金支持,通过从个人技术转让中提取收益,不断壮大基金,扶持更多的个人。他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为个人发明者开辟更广更宽的渠道,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



宁波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版权所有 2006 all right reserved
Ningbo Channel Patent & Trademark Attorneys Office, 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