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到的发明专利申请一半以上来自国外

    今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举办高新技术及专利技术展示会、洽谈会,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对发展高新技术的热情高涨。近日,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和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也相继在北京和深圳召开。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谁将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更多的控制权。因此,能否创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兴衰。 

    沉重的现实——发明专利申请一半以上来自国外 

    有关资料显示,自1985年我国实施专利法以来,国家专利机关共收到发明专利申请29万多件,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国外专利权人。这表明在我国的“专利版图”上,外国发明专利已占“半壁江山”。而在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基本电子电路领域外国申请占76%,移动通讯领域外国申请占91%,信息存储技术领域外国申请则高达93%。 

    由于很多领域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相应的市场上竞争能力呈现弱势。比如我国在稀土资源钕铁硼开发研究领域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果,因为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让日本抢了先,日本住友公司仅用一件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专利就在我国市场上占据了优势,致使我国企业应用钕铁硼永磁材料不得不向其支付几百万美元购得。 

    据了解,我国上万个大中型企业一年的发明专利申请还赶不上日本、美国一家公司的;向国外提出的专利申请更少,15年来只有2000多件,而日本索尼、日立等公司一年在国外就申请四五千件专利。 

    专家们指出,现代社会的知识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社会公有知识,一块是拥有知识产权的专有知识,而后者是构成知识经济的基础,拥有知识产权的多少成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说:“如今天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是市场中的赢家,拥有更多知识的国家有着更高的产出。”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拥有知识产权的知识拉动的,这在信息、自动化、生物工程、新材料、航天、能源六大前沿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专利大国必然是经济科技强国。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材料,在1995年收到的3万多件国际专利申请中,美国居第一位,其次是德国、英国、日本和法国。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如果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争取,将会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世界市场上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 

    非市场制约——难结技术创新成果 

    专利是技术创新的产物,我国专利申请少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弱。有关专家认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市场,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这种市场驱动机制将带来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并实现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衡量科技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科研人员的分布,二是由谁投资。发达国家这方面走出了成功之路,形成了一种市场驱动技术创新机制,其科研开发的绝对主力集中在企业,科研开发的经费也来自企业,科研开发的成果以谋取市场利益为目标。在这种机制下,科研人员热衷于申请专利,在专利法的保护下去独占市场,赢得****的利润以弥补前期科研投入,并为下一轮科研提供资金,企业技术进步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而我国长期以来,90%以上的科研经费由国家提供,70%-80%的科技人员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说明我国多数科研人员呆在研究所和学校而不是企业;在此同时,我国的科研工作实行成果管理,逐步形成了重学术、轻市场的评价和奖励机制。科研人员只有经过公开鉴定的成果或公开发表的论文评定更高的职称,才能获得有关待遇。在这种机制下,科研人员忙于争取课题,不惜代价进行成果鉴定,通过各种渠道发表论文。至于科研成果的保护和市场转化已经与他没有什么关系。这种非市场化的成果驱动机制造成科研与产业脱节,限制了专利申请的积极性:一方面,科研人员的课题不是直接来自市场,谈不上技术创新,具备申请专利条件的成果少;另一方面,具备专利申请条件的成果只作为论文发表,没有申请专利保护。 

    据了解,我国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863”计划实施10年来,共鉴定成果1200多项,发表论文两万多篇,但申请专利只有240多件。不少具备条件的技术成果不去申请外国专利,而是到国外去发表论文,意味着将这些成果无偿地送给了外国,形成国家科研投入巨大浪费和无形资产严重流失。 

    我国专利法实施15年来,企业的专利申请只占国内申请的30%,大批企业还是一片空白,有的企业还沉湎于仿制,与发达国家专利以企业为主体占全部申请量70%-80%的状况相去甚远。 

    出现这种状况,表明专利保护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竞争不充分,专利在市场中的独特价值难以体现。一些企业“不搞专利也能生存”的思想严重;或者从事技术创新工作靠行政部门来推动,经费大多来自政府的拨款,似乎搞专利保护是政府的需要。 

    严峻的挑战——全球争夺发明专利愈演愈烈 

    知识产权是世界贸易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国“入世”后,将全面履行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中承担的义务。由于专利制度成为世界通用的规则,围绕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1994年我国加入《专利合作条约》后,简化了专利申请人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的手续,外国公司来华的专利申请大幅度增长。由于我国“入世”在即,关税水平将逐步降低,今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受理的国外发明专利申请进一步增长。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将主要是来自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人要求,我国必须大幅度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与水平。 

    由于我国专利保护水平低下的根源是体制性障碍,如果科研界与产业界脱节、产业界与市场融合度不够的现状不改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不可能稳步提高。为此,当务之急是建立相应的市场驱动技术创新机制。 

    一方面,必须凸显科研成果的市场属性,使科研单位融入市场,科研人员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创新,科研活动不仅要出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科研成果研制出了来,应尽快取得专利保护,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统一的市场上,自己走向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就走向了国际市场,要生存发展,只有依靠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参与竞争,多一个专利产品,就多一分市场竞争力。 

    同时,国家应加快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只有这样,专利保护才能成为企业自身的内在要求。 

    (东方网)


宁波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版权所有 2006 all right reserved
Ningbo Channel Patent & Trademark Attorneys Office, P.R.China